“风光无限数金焦,更爱京口肉食饶。不腻微酥香味溢,嫣红嫩冻水晶肴。”
这是300多年前,镇江诗人赞美家乡肴肉的美丽诗篇。镇江的肴肉又称水晶肴肉、水晶肴蹄。传说,古时镇江酒海街酒店的小二误把硝当盐腌猪蹄膀,烧煮后,肉红皮白,光滑晶莹,卤冻透明,犹如水晶,香味浓郁,食味醇厚。后来,人们嫌“硝肉”一名不雅,改为“水晶肴肉”,流传至今,成为镇江的传统名产,而镇江的“老土著”们仍习惯性读之为“xiāo肉”。
肴肉的肥肉去脂,食而不腻,还带有一层胶冻,透明晶亮,柔韧不拗口。肴肉虽为腌肉,但并无烟熏的厚重,而是清爽酥嫩,入口即化。早茶时配上香醋和姜丝,茶香肉美,在久饫甘肥之后,以茶茹之,更让舌感为之一振,另历一番佳境。开国大典四味冷碟,周恩来总理亲定镇江肴肉,足见肴肉的美味和名声。
第三怪——面条锅里煮锅盖
相传当初乾隆皇帝便衣下江南,到镇江张嫂子伙面店时,张嫂子忙中出错,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,撂到面锅里,煮出来的面却受到了乾隆的连连称赞:““味道不错,味道不错,不烂不硬,喷香爽口!”
在翻腾的大面锅中放入一个小木锅盖,绝不是一个噱头。
煮面用的小锅盖一般为杉木质地,在日日与汤面的亲密接触中,氤氲了数年的香气;高温蒸煮时,也为面汤增多了一重清爽。
成品的锅盖面具有软硬恰当、柔韧性好等特点,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。锅盖面用的面条是“跳面”。所谓“跳面”,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,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,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,既上下颠跳,又似舞蹈,似杂技,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,用刀切成面条。面条筋道弹牙爽口,汤底鲜亮,浇头用料超足。
走在镇江街头,隔着三五步便又是一家面店。口味、口碑俱佳的面店,市民心中总有自己心中的名单:金山的阿亮面馆,大西路的老赵面馆,润州的百年老许面馆……
镇江是个值得一说的城市,镇江的历史和醋文化是息息相关的,镇江也因为醋被中外友人熟知,镇江的醋现在都大量出口到外国,深受外国人喜欢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应广大网友要求,388元的永久VIP折扣活动延期一周,本站长期更新,作品保存新鲜,现在仅需99元,全站资源全部免费下载,早买早享受。错过这波,再等半年!点击开通VIP